医学机关党委、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通过政治生日、参观院史馆等形式组织老同志深入开展学习
05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被誉为记者摇篮。如今,小楼被修缮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在基本保留建筑原本风貌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的展览,让参观者在游览中体会真理的味道。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03《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师生追求真理、光明和进步,位于重庆北碚的新闻馆被称作民主堡垒夏坝的延安意向治疗人群主要终点的亚组分析(图源自Circulation)吲哚布芬DAPT组的CV死亡、非致死性MI、缺血性卒中和ST发生率分别为0.13%、0.40%、0.80%和0.22%,而常规DAPT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17%、0.44%、0.83%和0.17%(均p0.05)。以阿司匹林为背景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标准治疗。
然而,一些不良的非心脏作用限制了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与常规DAPT组相比,基于吲哚布芬的DAPT组BARC标准2、3、5型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2.97% vs 4.71%, HR 0.63, 95%CI 0.46 ~ 0.85, p=0.002), 2型出血的发生率降低(1.68% vs 3.49%, HR 0.48, 95%CI 0.33 ~ 0.70, p0.001)。医院见习一般是下午2点开始,4点结束。
她最喜欢5楼的一间单人研究室,经常预约同一间,但因为比较抢手,有时预约不上。然而在去年的大三学年,他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被医科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和便利设施所吸引:真香。获得博士学位就像攀登一座山峰,我知道我们终究会顶峰相见。回顾医科馆熬夜的时光,她说:别人白天做的事,我选择在晚上做。
杨晓燕还讲述了在医科馆B1自习期间的有趣细节:每天清晨5、6点钟,保安小哥都会来收拾桌椅。全光斌在医科馆2楼自习其实,全光斌只是从医科馆主楼转移到B1自修区,因为那里24小时开放。
还记得去年11月,复旦学霸打卡图书馆上热搜的新闻吗?11月10日,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新馆(下文简称:医科馆)迎来开馆五周年,2022年医科馆打卡达人揭晓。医科馆单人研究室空间比较大,比较方便,有沉浸感。夜晚彻夜不寐,她攀登学术顶峰凌晨三四点,不仅海棠花未眠,复旦附属华东医院2020级博士生杨晓燕也坐在医科馆B1自修区,认真修改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晓燕的两篇神经内科论文已顺利发表。
未来,医科馆将一如既往为学生提供最优服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为同学们提供心灵家园。去年,白翻杰曾跟同学谈论过医科馆打卡达人相关报道,他对钟情于同一个座位的同学印象深刻:这人好厉害呀,居然能够坐一个座位一百多次。而且在馆时长2463.0小时,日均7.5小时,成为在馆时长最长的同学,是当之无愧的2022医科馆打卡王。医科馆打卡王最爱泡图书馆最爱上自习……这些同学如何当选医科馆达人?背后有什么故事?缘于热爱,他不仅来馆次数最多,在馆时间也最长去图书馆自习是我的习惯,没想到会成为‘医科馆打卡王。
制图:实习编辑:何浩然责任编辑:李斯嘉。采访结束,全光斌还坐在医科馆2楼的小圆桌,继续阅读文献。
我平时不太喜欢睡午觉,所以上午课结束,也会去图书馆。如果下午还有课,中午的一段时间也会去图书馆。
在图书馆戴上耳机看电影,很有沉浸感。我也喜欢在六楼借阅文艺类图书,比如书法、绘画、摄影等方面。未来,白翻杰打算读研深造,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好医生。4楼单人研究室从2017年开馆以来,医科馆每年都会坚持公布一组年度数据。平时课程较多,还要做实验、去医院见习,忙碌过后,袁双新依然会来到图书馆,享受单人的空间。我在图书馆的时候,不是一直都在学习,而是劳逸结合,有时在眺望远方。
本学期他通常早上9点钟进馆,在二楼或四楼自习、与同学讨论问题。这一年,全光斌174次在图书馆主楼晚上10点左右闭馆时离开图书馆。
她特别感谢这个阶段同寝室的唯一室友张雪琰同学,室友包容她的作息,提供支持与帮助。其实,在大一、大二学年,白翻杰很少进入图书馆。
杨晓燕拍摄的凌晨3-5点的医科馆熬夜后的第二天,杨晓燕回寝室休息,保证每天的8小时睡眠,又再次神清气爽地来到图书馆。最近,她还在准备另几篇论文,并每天开展实验。
B1自修阅览室我最喜欢医科馆B1自修区,那里自习氛围非常好。白翻杰在医科馆B1没有早课的时候,白翻杰上午9点前就来到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晚上11点半以后才离去。图书馆环境比较整洁和明亮,座位也比较宽敞,设施也比较好,很方便看书自习。医科馆B1夜里很静谧,我沉浸其中,不觉时光之流转。
最近,白翻杰在复旦附属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和儿科医院见习。不同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
袁双新拍摄的单人研究室窗外袁双新一般在晚上预约单人研究室,在里面自习、写作业、看网课视频。根据未来继续深造的目标与方向,他将付出努力,医科馆也将时常出现他的身影。
以后,我也会一如既往地预约单人研究室。也看一些展览,感受文化熏陶。
对于获评最爱上自习,袁双新有些惊讶,她觉得身边有很多人都喜欢来图书馆自习。过去一年间,201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本科生白翻杰不仅进入医科馆1262次,日均3.90次,成为来馆次数最多的同学。白翻杰说:去哪里学习只是个人爱好,无论寝室、教室还是图书馆,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去学习。期待更多医科馆打卡达人的诞生,以心中的热忱、脚下的热爱,享受图书馆的时光,谱写出更多动人的故事。
我刚好出去吃早餐了,回来后发现书包被收走,又找小哥要回,成为难忘的回忆。晚上十点准时离馆?其实他还待了更久得知成为2022医科馆夜猫时,2021级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全光斌正在医科馆2楼自习。
今年暑假,白翻杰选择留在学校,留在医科馆。为什么昼夜颠倒?杨晓燕说:去年8月至今年2月,我一直在修改完善两篇论文,并准备联合培养的申请事宜
袁双新笑言,还有一点是,我平时会不自觉地抖腿,担心影响到其他同学。正是基于前几年的经验,医科馆的工作人员不断推陈出新,数据盘点越来越具有创意。